影视游微信号

郑泰成:卖座电影的运作比EMBA案例更精彩(2)

影视娱乐网


  中国电影业不能靠黑马救市


  从2013年开始,一个个低成本电影上演票房神话的案例不断上演,《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12.6亿元,《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5.2亿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7.1亿元,《中国合伙人》票房6亿元。相比之下,那些所谓大片《007:大破天幕杀机》票房才3.8亿,《钢铁侠3》票房为7.5亿。这让不少业内人士诧异,低成本、小制作配以喜剧、怀旧等元素包装之后,真就化身为票房灵药了吗?


  郑泰成:我在电影界已经工作了20年时间,可以说见证了韩国电影的成长过程。小成本文艺片仅仅是电影的一个品类,有些导演会比较偏爱这种电影。


  中国现在的情况和韩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情况有点相似,当时韩国影人们只做他们喜欢做的电影,以独立电影和小成本电影居多,并没有更多地去考虑商业方面的一些因素,因此没办法和好莱坞电影抗衡。


  虽然有几部电影票房不错,但当时韩国大概90%的电影市场份额都是由好莱坞的商业片占据,只有10%的韩国电影是本土制作的。


  经过20年的发展,韩国电影界都意识到电影其实是一个产业,能够带来收益的还是商业片。以我参与的创造韩国高票房的电影《雪国列车》为例子,投资4000万美元(约合2.7亿元人民币)打造,是迄今韩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际电影项目。目前,韩国电影的制作已经很完善,从剧本选择到针对特效技术的应用、题材的借鉴、风险的把控、制片人中心制等完全是一个标准流程。


  孙健君:中国电影一定是一个产业化、工业化、系统化的格局,而不是碎片化地靠碰运气撞出几个黑马来的。


  我已经做了21年的电影,目前中国电影业态的发展是按照好莱坞的规律来操作的。环球影城、华纳、派拉蒙、迪士尼等六大电影制片厂都是自己开发、自己投资、自己运营的,还有巨大的衍生产品的产业链,这叫全产业链运营的操作体系。


  好莱坞电影操作非常工业化,例如会制定计划拍20部大片,其中16部是大工作室的电影,大工作室的电影里面有90%是系列片,像《超人》等等,它可以筹划也可以量化。目前中国电影电视界呈现碎片化模式,没有计划性的制作模式,机会主义较多。因此,虽然有几匹黑马、白驹不时出现,但大都只是空中一现后便再没了声息。


  恰克·卡米斯基:我在好莱坞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也做了不同电影的视效总监,包括3D电影。无论是从商业还是艺术的角度,电影一定要好看。卡梅隆导演在制作《阿凡达》的时候也是遵循这个原则。


  《阿凡达》的整个制作费用也并不是很高,但无论是前期各种取景拍摄还是后期制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产品认真去做。实际上拍电影就是把一个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大家都是在进行同一个项目操作。


  马克·罗森赛尔:从编剧角度讲,我认为年轻的编剧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电影这不是个人的项目,而是整个工作室的项目。一定要明白“screen”(银幕)和“writer”(作家)是两个词,放在一起才成为一个词儿“screenwriter”(编剧)。所以,没有什么票房黑马和奇迹,好作品都是经历了长时间酝酿和准备,我们筹拍《华尔街之狼》时,光打磨剧本就用了10年,从这个方面看,取得成功的项目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