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霾对比电影清新癌(2)
【剧情篇】
神逻辑:角色智商情商统统未成年
爱情片的真谛似乎就在于男女主角从相遇到相恋,或者从相恋到分手,一定要有足以推动的理由剧情才能往下走。但在这些爱情片里,给一个恋爱或分手的理由都变得无比的矫情和神逻辑。《等一个人咖啡》里面海鲜炒面店的老板娘竟然只是因为老板没有夸赞她的厨艺,就分居十几年,《不再说分手》里周秀娜对郑伊健的分手理由是“你只知道玩”,这个基本上从交往第一天就能察觉到的性格问题,周秀娜竟然在跟他交往多年之后才反应过来。《深夜前的五分钟》里面双胞胎的父亲竟然都不认识自己的女儿,还会在女儿男友的警告下起疑心,男友也只是因为外人的一句评价,开始陷入这个女人到底是不是我女友的深深怀疑中。而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中遇到过双胞胎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再像的双胞胎,也是有区别的。
有人这样评价《一生一世》的剧情:“两人一滚床单就出事,第一次滚完谢霆锋被抓了,第二次滚完高圆圆男友被撞了,第三次快要滚了911世贸被撞了。”太多的巧合导致的结果就是——出戏,以及智商受到侮辱的不悦感。
有人对《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两个人就要搭伴旅行,为什么相爱,为什么离开,为什么女人为了男人不肯结婚又不跟他联络,可一年后不需要约定又在荒郊野外重逢。满满的都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的中国式编剧手法。
用公式:“三角恋爱情公式”百用不厌
要不然,电影里的爱情就陷入了一种“公式化”的逻辑:女主角先是喜欢A,然后有个暖男B(或者傻男B)喜欢女主,女主先是拒绝暖男B奋不顾身爱着A,随着一次又一次被A伤害,女主最终投向B的怀抱,就在此时,一定会有阻力出现,让女主投向B的怀抱的这个过程变得困难重重或者煽情万分,最后再来一个大结局,如果在一起,就是爱情喜剧,没在一起,就是爱情悲剧。
抄老外:《情书》成为翻拍圣经
似乎编剧们都已经把所有的经历都花在如何想那些矫情的台词上了,从而选择把结构这种事情交给他们最熟悉的老师:国外的经典爱情片。比如《不再说分手》有《和莎莫的500天》的影子,只是由男主视角变成了女主视角,将唱歌跳舞环节交由不是男女主角的专人负责。但电影里阿森和小岚分分合合那点破事,远不如《与莎莫500天》妙趣横生,什么分手咖啡、分手迷你仓、爱情婚姻危机试图挽救乏味的不停分手桥段,却力不从心。
岩井俊二和他的代表作之一《情书》则成为了大部分所谓爱情文艺片“灵感”的源泉。《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则像是中国版《给茱莉亚的信》以及《情书》以及《假如爱有天意》混合体;《甜心巧克力》则是甜心版《情书》。至于《深夜前的五分钟》,它虽然改编自青春小说,但实在是和舒淇余文乐演的《情迷》太过相似。至于《等一个人咖啡》,它几乎成为了台湾小清新电影合辑,你在《蓝色大门》、《逆光飞翔》、《沉睡的青春》亦或者是《听说》里,都能找到相似的人物设定、剧情设定、甚至场景设定。
ZUO到难以置信:两个小时只为寻找一种味道?
《等一个人咖啡》里,周慧敏饰演的丧夫店主,花了一部电影的时间哀怨,身边的人急得上气不接下气,导演编剧甚至搬出了天使,最终才让她舒心地喝到了那思念已久的咖啡,然后心结解开了。《甜心巧克力》里面,林志玲也在苦苦追寻北海道男友亲手调配出的巧克力味道。什么?等了一整部电影,就为了这一个所谓的“味道”?这真的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爱好。
除了对某些毫无意义的执念外,还有一些女主角的zuo(作)也是令人咋舌的。《等风来》里的倪妮因为停电就大声痛哭,却不想想到了尼泊尔也不好好工作,被主编臭骂这事儿你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