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楼梦》海棠诗社 群舞 独舞 双人舞(2)
黛玉葬花的意象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都是明晰的。先不提文学作品是如何描述黛玉葬花的,单提黛玉葬花这四个字的时候,很多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女子扛着锄头提着花篮的形象。然而,该剧目表现却与众不同,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编导们表现的不是黛玉葬花,而是花葬黛玉,舞台上满是花的意象,三十多名群舞女子每个人都是花瓣,她们或在舞台上飘飘散散,或飘零落地,或纷乱翻飞。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她们表现的不仅仅是花,还是黛玉的内心情感。此时的花就是黛玉,黛玉就是花,这是舞蹈诗意的表达,总能给人诗意的美感。赵明为了强化黛玉扛着锄头提着篮子葬花的形象,一只花篮被群舞演员们一个个地托起传递,从舞台的这一端一直传到舞台的那一端,这种传递既是花篮的传递,也是情绪的传递,“花溅泪,人伤春,梦断魂,群芳何处安身?”这是对黛玉感花伤己情绪的强调。最后,众多花瓣缓缓飘来,慢慢聚集,一层一层埋住黛玉,实现了花葬黛玉的戏剧节点,这也是宝黛爱情命运的节点。此时,音乐舒缓低沉,营造了诗意凄美的审美意境。
在“婚礼惊变”中,编导们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婚礼的红色基调与身着白衣的林黛玉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的白色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宝玉和宝钗的结合与黛玉的抗争形成鲜明对比;婚礼音乐的宏大气场与林黛玉孤独哀怨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编导们着力塑造的是林黛玉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强大的内心支撑力,黛玉时而在婚礼人群中逆流穿梭,时而拽住宝钗的婚裙,时而用双臂想拖住宝玉和宝钗的婚礼进程,这一切都是黛玉的内心表征。林黛玉的内心是强大的,是不屈从封建礼教压迫的。然而,身单影薄的她又怎能对抗封建礼教的压迫呢?当贾宝玉掀开薛宝钗红色盖头的那一刻,正是林黛玉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时刻。最后,所有人脱去红袍,天降大雪,舞台天顶垂下了白色帷幔,红色基调瞬间变白,大地一片干净,林黛玉的死渲染了整个戏剧情境。
故事却不是悲剧的。编导们沿用了中国传统戏剧故事的叙述方式,结构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像《梁祝》的化蝶一样,该剧设计了“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中,盖上红盖头的不是薛宝钗而是林黛玉,宝玉和黛玉重逢了,相爱一生。在“太虚幻境”中,我们听到了汽车嘈杂的声音,看到了现代人快乐的生活,这体现了观照当下社会的思想,是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家庭教育的深刻批判,那就是:给予爱,不等于给予幸福。看似表面的溺爱,实则是对人心性的扼杀。总导演赵明说:“不要认为《红楼梦》里的故事离我们很远。当今社会,封建意识和特权思想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并且影响着我们,有时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剧目的精彩之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本体上,其对当下社会的观照和教育意义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