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张西御道:泰山封禅必经之沧桑
千年沧桑古御道
夏张西御道:泰山封禅必经之沧桑:古夏张,地处要塞,历代有“九省御道”之称。据泰山区档案局所存《夏张公社志资料》、夏张《西白塔子碑》记载:九省御道建于秦,历代整修,在宋朝时还是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
史料记载,泰山西御道始于秦,昌盛于宋,末于清,在历史上是连接泰山与中原的“国道”。从秦始皇开始到宋朝、明朝、清朝的一些皇帝或登临泰山、或南巡都从这里经过,当地人将这条道称作“九省御道”。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在此建立夏张驿站。配驿丞、驿役、仪仗队、鼓乐队、鸣炮兵等。仪仗设备是按过往官员的品级鸣炮奏乐、排仪仗迎接。宋真宗当年封禅泰山时也是从肥城方向经此道至泰山。因此,夏张从宋代就是古御道,是泰山的“西御道”。
夏张驿一直到明清两代,都很昌盛。而今境内的“鸡鸣返”村,就是相传明代的永乐皇帝南巡返回时至此,正值鸡鸣,因而有该村之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朝在原夏张驿建立马号,马号也是驿传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通讯机关。马号配有执事官、哨兵数人和良驹九匹。来往国家公文,都交马号派员骑马急驰传递。
当时夏张的驿站和马号管辖范围为40华里,它东与泰安县城驿站相接、西与肥城驿站相接、南与东向驿站相接、北与大辛庄驿站相接。清朝末年的宣统二年(1910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夏张驿站、马号的作用减弱。当年,撤消夏张驿,改名为夏张镇。
在夏张镇,至今保留着当年夏张驿的南出口建筑——三官阁。现存残缺的三官阁重修于康熙三十三年,整个建筑共分两层,上层是木质阁楼,供有天官、地官、人官神像;下层是高四米左右的驿站通道,路面全部用青石铺成。历经千年,青石路面被车轮压出的轮辙,彰显出当年夏张邑的繁华。
夏张镇金牛山脚下的梨园村里,有一座始建于元朝初年的庙宇——无梁殿。按原样修建的主殿无梁殿,高十五米,大殿呈圆形,正阳门,九角飞檐,青砖砌瓦,整个大殿无一根横梁,而是有八根高丈余的圆木立柱支撑。殿内正面塑有千手千眼观音和四大天王神像,建筑风格独特,神像造型逼真。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和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陪同万历皇帝巡察山东,路经无梁殿。皇帝看见这座建筑造型很别致,进殿来观看时自言自语说:“这个大殿很奇怪,山西是重梁(无梁殿山墙西面的泰山行宫是重梁结构),怎么山东(指山墙东面)则是无梁了呢?”萧大亨灵机一动连忙跪倒谢主隆恩。
皇帝诧异,萧大亨说:“山西连年丰收,确实是应该纳重梁(粮),而我们山东连年遭灾,百姓确实是无梁(粮)啊。”张居正也随声附和说:“君无戏言啊。”万历皇帝只得默认。后人说的在明朝万历皇帝临朝期间,山东一直不纳皇粮,而山西却要纳重粮,可能就源于此传说。
三官阁现状
旧时,夏张北阁和夏张南阁之间是古老的夏张驿:北阁曰“玉皇阁”,明万历年间修建,上下两层,上层三间内有天皇、地皇、人皇塑像。下层用长宽厚等同的青石发券成拱洞;南阁曰“三官阁”,有天官、地官、人官塑像,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时南北二阁,是夏张村南北两座门户,行人穿行于此。北阁于1996年拆毁,南阁尚存,但上部已部分坍塌。南阁拱门下延伸至北阁方向,成西南东北方向,有旧驿道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约宽丈余,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已被行人磨成很深的凹陷,连同旧时车辙压出的痕迹,均清晰可见。历史的沧桑感一览无余。